科幻作品赏析及其延伸
前两天在某聊天软件里,听到一些中文相关的从业者,在讨论文学作品赏析。其中有人在问,起点作品的英译版本在海外流行,该如何分析这种现象。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该如何定义。聊天室里的人有给些回答,说些流行性和文学性之间的关联什么的,就想着找机会说一下自己的想法。
我一直是用这样的三个指标来看东西的。
- 娱乐范式
- 智力构建
- 文化元素
先说娱乐范式。
我相信最初的文学作品,一定是为“娱乐”而被创造出来。人性中对于“故事”的爱好,催生出文学作品。即便随着“写作”的发展,人类从“文字”中获得乐趣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“故事”。但作为文学主脉络的“流行文学”,仍然是围绕故事打转的。
那么,什么类型的故事,怎样的故事,怎样的结构,使用怎样的人物,调动起读者怎样的情绪。这些是故事的基本,也是“娱乐”的出发点。而这种“基本”是有其“范式”的。起点文学,就是这种“范式”的集中体现。之前的三十六种故事,七十二种人物之类的写作书,也就是在讲这种“范式”。
所以,讨论“小说”时,不可不看它是否有应用范式,应用了什么范式,怎么应用的。
这就是我心目中,文学作品的评价指标之一。
前面提到,随着“写作”的发展,人类从“文字”中获得乐趣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“故事”。一些现代的小说,已经抛开了“故事”,甚至抛开了“描写”,通过挑战读者的审美情趣或智力水平,来提供全新的体验。
在科幻小说中,这种“体验”常被定义为惊奇感。
我觉得惊奇感这个词不太好。可能叫“奇观”感更好。就是看到某种超出想象的涌出的那种,混杂着惊奇、叹服乃至崇拜的情绪。特德姜的巴比伦塔,克拉克的星,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。都是抛开人物和故事,而能呈现出“奇观”感的作品。
但奇观并不仅限于宏观的,需要仰望的东西。也有些时候,作品呈现出的“奇观”感,似乎并不是某种奇观。而更像一个轻巧的结构。就好像看到木头用复杂榫卯结构连接起来,构成了一个精妙的“物件”一样。这种结构本身,就值得欣赏。
我不知道学界是如何定义这种“可欣赏性”的,我自己将它命名为智力构建。就是说这个结构是反复思考后构成的。甚至很多时候,不具备相关知识,或者没有经过训练,是无法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的。
在“科幻”这个小品类之外。主流或者说“正统”的文学似乎更强调这种体验。亦即跳出“故事”去欣赏文本本身的优雅。但也不是说在流行文学中,你看不到这种智力构建。一个看了二十年网文的“老”读者。常会注意到有些作品,就是写的比同类作品好。哪怕同样的故事、人物设定、世界观背景,但就是写的好。可能恰巧因为起点作品的同质化严重,让老读者能与曾读过的同类作品作比较,看出一个作品在“智力构建”方面的精妙之处。
这就是我心目中,文学作品的评价指标之二。
—-
再往下就是文化元素。即作品中潜藏的信息,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民族性或社会风貌。都是可以品味和欣赏的。
不论茨威格笔下逝去的世界,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。亦或雨果笔下的众生相。源氏物语中的物哀。红楼梦里的吃穿用度都是类似的东西。不但可以观赏,还可以挖掘下面的潜台词。
这种信息量的丰与美,呈现的巧与好,应是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指标之三。
—-
在聊完这三个指标后,我又想再追加一个指标。神性的指标。
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故事打动的人。尤其是那些把角色从泥坑里拉拔到云端;让他仰起头,看到某种高于自身高于存在的时刻。
我往往被这样的时刻打动。
不管是角色悲剧性的命运也好,英雄式的牺牲也好,面对大自然的从属与无力感也好,都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人的本质,个人的微小与世界的宏大。
这种微小与宏大相映照的时刻,是我心目中的“神性”时刻。
作者脑海中有没有这样的“神性”,能否呈现出这样的“神性”。能否将读者带到这样的“神性”面前。这是我心目,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。